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延安9月18日讯(记者 武晓娟)在满山的翠绿中,红色的党徽格外醒目。这里是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延安去,曾是无数革命志士最强烈的心灵呼唤。今天的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黄土地变成了绿水青山,老区人民告别了绝对贫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发展,共同绘就了延安的最美风景画。
大型红色文化主题秀《延安 延安》演出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党徽广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传承红色基因:将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来时路,我们不会忘记,共和国的旗帜是红色的,是千千万万先烈用热血染红的。而在延安,延安市委副书记吴铁介绍,每四个延安人,就有一个是烈士的后代。“延安是一片红色热土,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新中国就是从这里走来的。”吴铁说。
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身处延安,这样的感受非常明显。行走在延安,几乎能随处见到红色文化。
大型红色文化主题秀《延安 延安》紧紧围绕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将延安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和巨大力量,创新性地以“秀”这种现代表达方式加以呈现。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CCTV《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旅游演艺项目”,《延安 延安》累计演出过千场。在南泥湾红色文化小镇党徽广场上,一个硕大的红色党徽醒目、闪耀,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延安南泥湾学院。延安南泥湾学院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红色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到2021年学院全部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000人在校培训。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延安有革命历史遗址445处,仅市区就有168处,是中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延安市积极构建红色旅游发展新格局,通过“旅游+”不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比如,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就不定期举办“岁月回音壁”、“红故事讲台”以及小品、情景剧、大秧歌演出等观众体验活动,传播红色文化,加深观众对圣地延安的印象。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2000年与2018年,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监测前后对比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践行绿色发展:黄土高坡换新颜
秋天的延安,满眼绿色,充满勃勃生机。而在上世纪末,“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几乎是延安的真实写照。延安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上世纪末,延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春秋两季沙尘肆虐、遮天蔽日。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延安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这块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1998年,延安市先于全国在吴起县开始“封禁退耕”,开全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之先河。1999年,延安率先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全国最早的退耕还林试点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延安实施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077.4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5%,植被覆盖度81.3%,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延安最大的变化,就是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吴铁感叹。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以生态巨变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延安市有80%以上的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并受益。截至2018年年底,退耕户户均获得补助3.9万元,人均获得9038元。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86元。今年5月7日,延安正式宣布告别绝对贫困。至此,老区人民的贫困历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