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4日讯(记者吴佳佳)“在建设健康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要考虑病人、医院、医生三方面的痛点。”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院长林顺潮表示,近期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同时,《纲要》还提出建设健康大湾区。这些都对大湾区的医疗卫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
林顺潮进一步介绍,比如在医疗方面,首先,整个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有办医的需求,不单是面向内地的居民,估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来大湾区养老,对医疗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地理及政策优势也让香港的医疗机构更有兴趣来大湾区城市发展。第二,是医疗人才的互联互通,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除了香港医生到内地办医外,粤港澳大湾区可通过合作来培育人才,例如香港高等院校在内地开设分校等。第三是用药方面,现时内地和香港的用药名单是不一样的,未来两地医疗进一步合作后,用药方面也需要考虑是否互通。最后就是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香港与国际接轨,以往有更多的机会承办国际会议,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起来后,能集合起大湾区之力,让香港的国际优势辐射至大湾区其他城市,互惠帮助、共同发展。
对此,林顺潮建议,在建设健康大湾区过程中,要考虑病人、医院、医生三方面的痛点。病人的需求是双向的。一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地病人选择去香港就医,另一方面是香港养老人群进入大湾区。
林顺潮进一步表示,“在我看来,病人的需求集中在三点:一是无障碍通关,口岸能否为重病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二是福利可跨境,香港的医疗券能否在大湾区使用;三是药物可通用。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呼吁互通药物名册。香港医疗与国际同步,而内地有所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