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向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吉蕾蕾
左图 3月9日,人大福建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会议间隙,全国人大代表黄茂兴(左)、兰臻(右)热烈讨论精准投资等话题。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下图 3月9日,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举行小组会议,讨论外商投资法草案。全国政协委员祁志峰(右二)在会上发言。
本报记者
高兴贵摄
杨德才委员:
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欠缺、潜力有待挖掘,扩大有效投资应向这些地区倾斜。
刘旗委员: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广大乡村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陈少荣代表:
充分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放心投、大胆投。
阎志代表:
国家应以更大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一体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就是要聚焦关键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怎么投更合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776亿元,比去年增加400亿元。
“今年要完成2.6万亿元基建投资,这将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注入活力。”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杨德才认为,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欠缺、潜力有待挖掘,扩大有效投资应向这些地区倾斜。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省长谌贻琴表示,贵州还有很多短板弱项,将围绕脱贫攻坚、城镇化、产业发展、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补齐短板。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愿意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庄光明表示,相比产业趋于饱和的东部,中部地区的市场空间更大,土地储备和人力资源也更丰富。但是,在引进外资时,各地也要有所选择,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天门希望引进高科技产业,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产业“补链”。
“目前,城乡发展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居民收入差距,还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认为,要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研究与挖掘,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此外,还要加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广大乡村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资金从哪里来
扩大有效投资,就需要吸引更多投资,资金从哪里来?庄光明代表认为,吸引投资要转变观念,政府不能“坐等”,而是要提前谋划,从政务环境、开放意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升竞争力。
“扩大有效投资,要充分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放心投、大胆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市长陈少荣认为,西部地区既要继续补齐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更要加大产业投资力度,结合自身条件、产业定位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招商选资。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贵安新区管委会主任孙登峰认为,政府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调动广大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应以更大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积极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建议,应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融资、税收及人才支持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向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比如,在武汉等地举办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为民营企业搭建信息交流、转化服务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设备投入等。
融资方式如何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项目融资方式,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落实民间投资支持政策,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市长郄英才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市场化、“造血”式投融资体制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例如,襄阳要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地,但汉江流域城市投融资能力总体偏弱,现有金融体系难以满足投融资需求。
郄英才代表介绍,经汉江流域12个主要城市政府协商,计划联合申报组建服务全流域的汉江银行。该银行将重点服务汉江生态经济带重点项目、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缺乏抵押物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企业,通过建立轻抵押重信用的大数据风控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
在乡村文化建设投资方面,刘旗委员认为,要坚持以市场化手段,充分用好各地乡村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踊跃投资乡村文化产业,评选扶持一批国家级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大力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