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队退役后,他们主动报名,选择到全国海拔最高的县——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建功立业。几年来,17名退役士官退役不褪军人本色,主动转战海拔5000多米的地区,奉献青春芳华,书写别样人生。
他们大多是“90后”党员,为了高海拔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舍小家顾大家,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谱写了奋发有为、民族团结的青春之歌。
“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实现梦想”
2017年,西藏那曲面向全国退役军人招录公务员,最终来到双湖县工作的有17人。他们中15人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14人是“90后”,11人是大学生退伍兵。
地处藏北高原深处的双湖县,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4万余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每年有10个月的漫长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
双湖县全景(2019年1月3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双湖县冬季景色(2019年2月1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在部队已经吃了那么多苦,为何还要到艰苦的双湖?在内地就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为何还要到偏远高寒的那曲?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说:“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吃点苦算不上什么。”
老家河南平顶山的吴炳辰出生于1993年,是家里的独生子,毕业于平顶山经济管理学校,退伍前在陕西某部队连队做文书工作。“虽然听说这里比较苦,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党员,最不怕的就是吃苦。觉得可以趁年轻闯一闯,就报名来了。”他说。
左图为在军营时的吴炳辰,右图是在双湖县工作后的他。(拼版照片,受访者提供)
1990年出生的冯守信毕业于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脱下军装后,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被分配到双湖县委组织部。“从军营到地方,职能任务、岗位特点和编制序列截然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奋斗,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实现梦想。”冯守信说。
左图为当兵时的冯守信,右图是到双湖县工作后的他。(拼版照片,受访者提供)
转岗不转志
作为“海拔特别高,氧气特别少,路况特别差,大风大雪特别多”的“特别区”,双湖是纯牧业区。
20世纪70年代,那曲牧民为了解决草畜矛盾挺进了这片“无人区”。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湖县,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牧业和草场补贴等,曾是深度贫困县,脱贫难度大。
17名退役士官抵达双湖时,正是脱贫攻坚关键期,他们转岗不转志,迅速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想方设法为群众致富找路子,把从军的初衷与梦想延伸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双湖县牛羊等畜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地处偏远,畜产品商品率低,影响群众增收。他们利用电商网络和微信,发动内地亲朋好友购买双湖畜产品。
1993年出生的柴淦和王垚熹,分别毕业于武警杭州士官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目前都在双湖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他们常常吸着氧气加班到深夜。柴淦说:“从人民子弟兵转变到人民勤务员,无论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始终做到忠诚不移、作风不变、标准不降。”
左图是当兵时的李华清,右图是到双湖县工作后的他。(拼版照片,受访者提供)
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李华清,目前在双湖县卫健委工作,他经常到县人民医院帮助前来看病的群众挂号、买药。“双湖县人民医院人手严重不足,虽然我只能帮忙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但看到群众会心的笑容,听到他们说感谢的话,就感觉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他说。
沉下心扎下根
双湖县委组织部部长刘刚说,双湖条件艰苦,如何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一直是组织部门很“头疼”的事。“最初我们担心这17名年轻人是否能待得住,如今距他们入职快4年,没有出现一名‘逃兵’,说明他们是真正把心沉下来了。”他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这里太艰苦了,天气最冷的时候,早上洗脸水都冻住了。”吴炳辰说,每次休假返回双湖,他都会经历一次高原反应的痛苦折磨,家人劝他说实在坚持不了就辞职回老家,他一度有些动摇,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党员,他觉得不能因为艰苦就放弃。
记者了解到,17名退役军人年龄多在30岁左右,这正是对爱情、休闲生活、现代娱乐充满憧憬的年龄段,但他们得面对感情的纠结和生活的单调。2020年10月,在双湖县协德乡工作的何青检甫一结婚,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的夫妻生活。
“每每想起在军校的日子,心里总是充满自豪。”冯守信说,“在部队,我要做保卫祖国的战士;到地方,我要为当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采访时,这批退役士官总说自己身体没有大问题,可当地医生告诉记者,他们中大部分都尿酸偏高,严重的患上了痛风,是医院的“常客”。
“双湖的风很大,可当地干部群众信任我们、关爱我们,让我们心里很暖。”吴炳辰说,“我们还年轻,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奉献自我,这是青春应有的模样。”
这句话,也是17名退役士官共同的心声。
文字记者:沈虹冰、张京品、田金文
视频记者:田金文
海报拍摄:孙非
海报制作:田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