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24日电 题:一个合成团的淬火新生
刘小红、庞双双
清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新疆军区某合成团一场对抗演练打响。
面对高原冻土难挖掘的问题,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赶在“敌”攻击前完成构筑工事任务,联合炮兵、工兵和装甲兵,成功击退“敌”进攻,坚守住了阵地。
去年,正在高原驻训的他们接到命令,就地完成由“步兵团”到“合成团”的转型。
来自四面八方10多个单位、10余个不同兵种专业的官兵汇聚在一起,很多官兵还未进新营区就上高原驻训地;专业杂、近半数人员需要重新改换专业……建设初期,领会上级意图不准确、兵种建设之间沟通不默契、信息共享不顺畅等问题时常出现。
“合成建设不是人员、武器装备的简单组合,而是人员和作战资源的有机整合。”团政委董飞说,为此,他们大力强化互动,以思想合拍促进工作、训练合力。
要建好“家”,先要认同“家”。他们组织官兵开展“连史大家讲,荣誉大家谈”活动,促进官兵之间思想和文化认同,从意识深处把自己当作团队的一员。
调整后,某连官兵来自两个连队,在“连史大家讲,荣誉大家谈”活动中,官兵们分别讲述了原连队的发展历程和曾经取得的荣誉。中士夏爽说:“我们两个连队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为了荣誉,官兵们的拼搏精神却十分相似,我们一定能成为团结的集体。”
合成的关键是锤炼合成作战能力。他们组织官兵学习合成团作战知识、研究合成团战斗力生成办法,推演合成作战战术,增进战斗“合力”生成。
在定期组织的军官编组作业中,连长罗照文收获不少。他说:“在协同作战中我们要加强各专业间的信息交流,避免因为电磁干扰造成信息传输受阻或者暴露位置信息,增强自身的战场生存能力。”
在促进战斗“合力”的基础上,这个团还着眼未来合成部队作战机理创新训练模式,区分“装甲”“炮兵”“通信”等专业类别,按照“小专业大集中”的训练模式,统一选配优质教练员和教学资源,并为官兵“量身定制”训练计划,让官兵练精一项“绝活”。
在炮兵集训队中,有丰富火炮射击经验的教练员、四级军士长林洋,经过强化集训“传帮带”后,培养出一批“神炮手”。官兵们说,有了专业“武教头”,火炮射击命中率得到较大提升。
“未来作战,更应强化信息化战场感知能力。”团信息保障股股长迪力木拉提说,去年以来,他们以指挥信息系统为支撑,建立由多个兵种侦察力量组成的“侦察群”,实现了情报侦察由单一兵种各自为战向多手段综合集成转变,有效提高了协同作战能力。
“转型是为了打赢未来战争,未来能否打得赢,取决于今天的训练是否符合实战化要求。”团长赖俊旭说,合成团建设中他们时刻绷紧“实战化”这根弦,通过近似实战的练兵环境提高训练“仿真度”,为战斗力建设“换挡提速”。
基于此,在高原驻训中,他们利用高原环境“高”“寒”的特点,将训练场设在雪山上,并经过多次开展实战演练,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应高原的新打法。
艰辛付出换来喜人成果。合成团成立以来,全员通过专业考核,考核优良率达到80%以上,总结出2类10余项战法研究成果,3次参加上级检验考核,均取得优秀成绩,初步具备了合成团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