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慧
普华永道9月17日发布题为“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主动识别风险”的《2019年数字信任洞察之中国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访问了121位中国企业高管,28%的受访者认为,数据治理或隐私保护将成为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最为严峻的风险。中国企业管理者认为,网络安全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风险管理工作尚未成熟,仍处于被动应对的阶段。
为了提升网络安全工作水平,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潜在风险,《报告》认为,应遵循基于风险的方法和标准框架,以加强“识别”功能。确保网络安全策略与业务发展并进。使用自动化及新兴科技提高网络安全能力。建立治理框架,以遵循外部监管要求。将网络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层面的事项,而非将其归为IT事项。灵活响应和改进。
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隐私和计算机取证合伙人来穆萨(Ra? mesh Moosa)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5G等新兴科技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企业面临着在运营中使用这些科技创新以实现增长的压力,而隐私和数据保护方面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1%的中国企业受访者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创新风险,即推出新产品、服务和流程所产生的风险。这一数据体现了对业务部门进行企业数字化战略培训的重要性,让其了解创新对其业务运作的影响。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能力方面,与全球受访者(31%)相比,较少的中国企业高管和IT专业人员(24%)认为其效率极高。多数中国受访者(55%)对此看法不太乐观,认为在管理这些风险方面只是略有成效(全球:40%)。
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服务合伙人李睿认为,科技企业正在引领中国数字化新趋势,部分传统企业对于如何完成数字化转型茫然无措。一些企业将数字创新流程外包给第三方技术供应商,其他企业则经历由监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最为关键一点是,要让网络安全规划与业务发展目标相匹配,共同构建数字信任。
事实上,从一系列衡量指标来看,中国受访者认为,网络安全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程度高于全球受访者。83%的受访者表示,其网络安全团队正嵌入企业的业务发展中,不仅熟悉业务策略,还制定了支持业务需要的网络安全策略(全球:72%)。
《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的网络安全团队多数仍处于“被动应对风险”阶段。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网络安全框架》中包括五个方面的网络安全管控:识别、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中国网络安全团队在“响应”和“保护”两项功能中成熟度最高,在“识别”功能中成熟度最低。这一情况说明调研受访者只处于响应状态,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缓解措施,未能充分识别风险并防患于未然。
普华永道中国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服务合伙人冼嘉乐表示,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开展网络安全活动,使用标准框架进行自我管理,才能恰当预测和管理系统、人员、资产、数据以及性能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侦测到事故后为企业提供支持,只能减弱或遏制事件影响,充分识别风险并防患于未然,应是每个网络安全团队努力的方向。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