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公开市场操作的最大悬念揭晓:央行17日续做“麻辣粉”(MLF,即中期借贷便利),但利率没有变化。
分析人士指出,MLF利率下调预期落空,可能是为避免引起“大水漫灌”的误读。同时,物价走势可能对货币调控有一定影响,为了给应对未来形势变化预留政策空间,不妨先让降准、专项债等逆周期举措“再飞一会儿”。作为储备政策,下调政策利率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需等待更好时机。9月20日,将公布新一期LPR,本月LPR下行可能性并未完全排除。
悬念揭晓 利率不变
9月第三周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关键周”。一方面全面降准16日落地;另一方面,降准后的公开市场操作悬念重重。
9月有两笔MLF到期。对9月9日到期的MLF,央行选择以逆回购进行对冲。央行如何处理17日到期的MLF变得颇受市场关注。从到期分布情况看,这或许是9月和10月唯一一次开展MLF操作的机会。
事实上,在央行此次降准前,从8月中旬开始,MLF利率就成了宏观固收圈内热议的话题。按照先前市场推测,央行9月17日MLF操作有三种可能的组合:一是央行不续做MLF;二是央行续做MLF并下调操作利率;三是央行续做MLF,不下调操作利率。前两种组合各有“拥泵”,第三种最为“冷门”。结果,央行选中了这个“冷门”。
17日央行公告披露,当日开展1年期MLF操作2000亿元,利率3.3%,利率没有变化;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
屡次落空 原因何在
8月以来,市场对MLF利率下调预期屡次落空。
一方面,当前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不畅。前期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不小,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主要目的就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及贷款利率对先前市场利率的下行予以更多反映。在改革的功效得到更多展现之前,直接下调政策利率必要性不强。
另一方面,当前是否调整政策利率水平,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未来可能的形势变化。目前,需要考虑的因素至少就包括食品价格、人民币汇率、宏观调控节奏及预留政策空间等。
首先,物价总体趋稳,但存在结构性上涨,或对政策利率下调有一定影响。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表示,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情况看,尚不满足政策利率下调应具备的条件。
其次,下调政策利率对汇率影响也需考虑。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认为,人民币贬值与“降息”存在一定替代效应,下调MLF利率不必急于一时。
再者,降准之后紧接着“降息”,可能引起“大水漫灌”的误读。在LPR与MLF利率挂钩后,MLF利率变化将通过LPR影响信贷定价。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降准实施后随即下调MLF利率,释放的宽松信号过于强烈。
最后,当前经济有下行压力,但尚无失速风险,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宏观还是产业,政策层面已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央行降准、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提前发行等均有望在四季度发挥作用。不宜一下子把“子弹”打光,不妨先让降准、专项债等逆周期政策“再飞一会儿”。
有张有弛 概率犹存
应看到,9月17日MLF操作的“冷门”其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MLF利率没有下调,这最受关注;二是央行续做了到期MLF,这也不能忽视。如果说前者是展现政策定力的话,后者则诠释了政策的灵活。
结合短期资金面表现看,即便央行不续做MLF,货币市场也能扛住逆回购MLF到期和税期高峰影响。央行选择续做大部分MLF,确保降准资金在较大程度上不被冻结,真正发挥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最近MLF利率不做调整就推断未来不会调整也是不合适的。分析人士指出,MLF利率下调选项始终在政策工具箱之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需加大力度,MLF利率下调必要性在上升;海外主要央行重拾宽松政策,中外利差扩大,房地产调控坚决也减轻了对MLF利率的约束。物价走势可能是影响时机的关键变量。华泰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继强认为,MLF利率下调仍有必要且只是时间问题。
基于LPR报价机制,MLF利率或加点水平变化都可能引起LPR变化。即便不下调MLF利率,LPR仍有可能下行。要达到降低LPR的目的,也可通过压缩LPR与MLF之间利差方式实现。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