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这个月迎来自己的新工作——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干事兼首席经济学家,这项工作需要他从全球角度对新开发银行成员国的经济、金融、基础设施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此前,李稻葵一直积极致力于研究金砖国家的经济问题。2004年以来,他担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每年组织一次金砖国家经济智囊团研究会议。
作为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首批毕业生之一,李稻葵自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研究和教学涉及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等经济领域。
1992年,李稻葵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纽约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对他说:“纽约大学金融系,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资也很高,你来我这里专门研究金融问题,甭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了。”李稻葵说:“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我当年出国读大学,选了经济学,选了经济管理,但我关心中国的问题。如果只让我研究金融的问题,跟中国不直接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义无反顾,我的决定是去经济系。”
放弃金融选择经济的李稻葵后来选择回到中国,因为他希望把中国的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实践转换成经济学的语言来总结、提高。“我们要把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升华成理论,和国际学术界同行进行对话。对话不等于照搬,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李稻葵说。
美国经济学家、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认为,李稻葵无法被归类到任何一个现有的学者类型中,他创造了一种研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美国经济学家、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同样关注李稻葵的研究,他认为李稻葵的研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就在记者专访李稻葵期间,李稻葵带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的团队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报告》。报告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经历,希望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一些能够被国际经济学界认可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济学理论。
“我们组织团队去调研,和亲历改革开放的决策者深度访谈,调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请来了四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有四位国际上极其活跃的主流经济学家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李稻葵说。
美国经济学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在交流中提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并不只是比较优势,而是在于学习,在各个层面和领域的学习,例如中国的大学、企业不断学习尝试新事物。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学习机器,这就是开放的全部意义。
在李稻葵看来,如果从中国经济史的角度看,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
“这个问题我们花了13年时间,我们团队专门研究了北宋、明、清三个年代的经济发展轨迹,同时把中国的发展跟世界的发展对照起来看,我们发现今天中国经济的起飞,是过去五百年以来第一次起飞。中国上一次在世界经济中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是1600年左右,明末的时候。但是从那以后一直在下降。到了1820年,工业革命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开始推行的时候,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在全球的比重断崖式下降。”
现在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占全球经济活动的比例,按照购买力评价算,回到了18.2%。李稻葵预计,这一数字未来能够上升到25%或者30%以上。
“我们这一代人将共同经历和见证这个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变化。”李稻葵说。
李稻葵提到,眺望未来,我们需要防范的最大隐患是金融错配。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一定会伴随着大量的金融错配。金融错配包括好的资源扔给不好的投资方向、短期的贷款扔给了长期项目等,这种错配一定会带来金融体系的波动,我们要防范这种短期的、局部的错配演变成长期的、全局性的金融危机。”李稻葵说。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