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远
又到了上市公司预告上半年业绩的时候了。根据以往的情况,或许又会有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美化半年报、增厚业绩,比如各种“卖”、依靠政府补贴等,着实让投资者眼花缭乱。
笔者把这些行为统一称为“花式冲业绩依赖症”。不妨来看看它的几种典型症状。
症状之一:“卖卖卖”。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投资者,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靠卖房、卖画、卖股票等“卖卖卖”的方式冲业绩,那么,这种看似表面光鲜的业绩,能持久吗?
显然,这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另外,这种靠“卖卖卖”冲击业绩的方式,蒙蔽的是投资者的眼睛。特别是对那些持续亏损的公司而言,采取这种方式粉饰业绩,更像是一种耍赖行为,是有粉饰报表嫌疑的。
症状之二:“补补补”。
多则几十亿元,少则几百万元的政府补贴,成为上市公司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甚至,这成为那些徘徊在连续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
政府补贴是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税收收入和企业发展的平衡所作出的妥协。笔者认为,依靠政府补贴,可以解决上市公司短期内财务数据难看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业绩持续增长的问题。当投资者揭开这层光鲜亮丽的面纱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个依靠政府补贴的“绣花枕头”,又怎么可能对公司产生好感呢?
如果上市公司一味地依靠政府补贴来掩盖业绩上的短板,会让公司对此产生一种依赖。长此以往,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就不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好主营业务上,久而久之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这对公司发展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毕竟,上市公司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还是要注重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而不是靠“输血”。
症状之三:“假假假”。
所谓“假”,顾名思义,就是各种造假,比如业绩作假、业务造假。典型的手法,包括通过虚增售价、少计成本等,将业绩“扭亏为盈”,虚增收入。
这是性质非常恶劣的行为。所以,监管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上市公司,要对业绩造假等欺诈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一经发现,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市的退市。
“花式冲业绩依赖症”的表现还有不少,笔者认为,最为典型的当属以上三种。所以,对于存在这些“依赖症”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
当然了,发现问题,就该“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对“上市公司冲业绩依赖症”,一方面必须得“治”,因此我们看到,监管部门表态称“将强化对上市公司突击调节利润行为的监管力度”。
另一方面,也得靠上市公司自己进行“调理”。鉴于此,笔者想对这些上市公司说几句:要想在资本市场站稳脚,最终还是要在主营业务上下功夫,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是重中之重。毕竟,卖房、卖股票也好,靠政府补贴也罢,对增厚业绩都是一时的,是没法持续、长久的;如果对业绩造假抱有幻想,那么,还是趁早打消了这种念头,不然,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