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5年里,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加了125万人
【新闻广角】他们为何选择考研?
有人为了更好的平台,有人只是为了跟风
“我并不愿意在学校里再读两年书,但是没有办法。”今年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孙同学说,从本科三年级实习时她就发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特别是能解决户口和编制的工作岗位,招聘公告都明明白白地写着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
我国1950年第一批研究生招生不过才874人,到1965年总共招收2.27万人,后来招生中断直到1978年才恢复。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需要更多更好的研究型人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数量达到263.9万人,当年招收研究生80.6万人,而本科生毕业人数为410.7万人。
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165万人增加到290万人,其中2019年招考报名人数较上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到了21.8%。在许多考研者心中,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选择考研也是选择另一种生活。
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曹红旗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本科四年级学生,跨专业考研。本科三年级上学期,他开始搜索考研信息,从去年3月进入复习状态。早上6点到晚上12点,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自习室里学习,家在北京的他几乎没有回过家。
“两三天就用完一支中性笔。”后来,他一度失眠。“一躺下来,满脑子想的都是明天要复习什么内容、自己还有多少进度被落下。”无论失眠到几点,第二天早上6点,他还要逼自己准时醒来。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孙建,有一次在自习室复习到了凌晨4点,整个屋子里就剩下她一个人,“高考考的是能力,考研比的是毅力。”
许多跨专业考研者,是为了进入更好院校,或对自身现有专业不满意。“高考时一方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报考的专业,志愿填报也让你的选择面也很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研让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终身,特别是你的专业,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弥补了曾经的遗憾。”一名跨专业考生坦言。
但是,从大三就开始着手准备的跨专业考研,也对本科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到了大三,基本上就没法对学生做什么专业课上的学业要求了,学生们会告诉你,他要考研,也不想学这个专业了,请老师少留作业。”有地方院校专业课教师表示,“在这方面,学校和院系往往也是站在学生一边的,特别是我们这种非211院校,本科生考上研究生,也能算进学校和院系的就业率。”
身边同事大多是硕士
与高考不同,考研人群中,往届生比例较高,2018年的238万考生中,往届生占107万人,占比接近半数,且人数增长速度高于应届生。这些往届考生中,既包括第二次考研的考生,也包括在职参加研究生考试者。
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专业的静雯曾是一名往届考生。不同于第一次考试,再次考试时,她不可能像应届生一样住在本科时代的宿舍了,而是要找房子租住。“生活压力一下子增大了。”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关,在复习期间,她脑海中时常蹦出的一句话就是 “万一又没考上怎么办”。
对于不少二次乃至多次考研的考生,不仅要自己解决复习阶段的生活问题,还要面临着切实的风险——自己已经不具备应届生身份,如果考研失败,失去的不只是时间,也有就业优势。
已有工作的考生,大多是为了寻找更多机会。郭威3年前第一次考研失利后找到了工作。进入单位后发现,本科学历几乎是单位中的最低学历,“身边的同事大多是硕士。”
“在我们单位,本科生转正定级是科员,研究生是副科级,工资待遇也更高,但是本科生要想升到副科,需要排队很多年,还要看有没有位子。”工作4年后选择考研的丁先生说,自己已经是本单位“最后的本科生”,因为后来单位提高了入职门槛。“我考研是为了调级,而后来者读研,只是为了进门,拿到入场券。”
考研原因多样
这样的“门槛焦虑”,曹红旗也存在。“现在好的岗位,硕士学历就是最低门槛。”因此,报考学校专业时,他衡量再三,既考虑学校能否再上一个平台,同时也需要找到一个考试难度较小的专业。
但也有人是喜欢研究而读研的,凌晨四点走出自习室的孙建有些疲惫,回到宿舍睡上3小时后又匆匆投入到第二天的复习计划中去,对于她而言,考研不仅是为了谋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是能帮助她完成自己的学术梦想。
已经坐在北师大教室中的静雯比任何时候都刻苦学习,她知道考入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并不容易,这不仅是为自己谋得光明的未来,更是弥补了自己多年来的遗憾。“当时高考,我考得还挺好的,但志愿没报好,不甘心。”
290万考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研原因,有调查显示,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首要动机为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占比36%;其次是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占比21%;第三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占比17%。
本科生就业压力,成为考研的首要原因,而这背后,则是社会整体就业门槛的提高。今年本科毕业的崔先生,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连普通初中招聘老师都要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只能教小学,而在我自己上学的时代,即便是高中老师,也大多只是本科生。”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在2018年区教委第二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需求中,全部18个初中教师岗位,都要硕士研究生,小学教师岗位中也有不少要求硕士研究生。
弃考者也不少
不过,让不少考研者乐观的是,虽然报名人数大幅增长,但研究生报录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也就是竞争难度并没有增加。2009年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报录比有所上升,到2013年达到3.3:1。在2017年非全日制纳入统考,考生数量大幅增加,报名数量达到212万人,录取72万,报录比再次降到3:1以下,达到2.9:1。
考研热的另一面则是弃考热,数据显示,2016年,参加研究生初试的考生仅有142万人,约有35万名考生缺考;2017年,参考人数为170万人,缺考人数达32万人;2018年,有190万考生参考,缺考人数高达48万人。近三年来,报考人数越多,弃考者越多,不乏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只是跟风报名。
首都师范大学辅导员杜渐表示,仅其所在的心理学院,今年有近80%的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读研,“考研热,老师要冷思考。学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长,不要盲目跟风。”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庚认为,无论因何原因考研,都要按培养模式认真完成学业,考研热也会催生学校和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做出改变,“读研的人多了,但对研究生的要求不能降低。”(曹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