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把自己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倾囊相授。 李春光摄
昨天是北京人艺成立67周年的日子,在首都剧场四楼人艺实验剧场上演了一场“传承”大戏,三代人艺演员是这场戏的主角。《窝头会馆》剧本朗读邀来宋丹丹为年轻演员指导,而老艺术家蓝天野则赶来为宋丹丹助阵。
宋丹丹1981年考上北京人艺学员班,“那时高考很难,我又正在初恋没顾上复习,根本考不上大学,当时要么考上人艺,要么我就得去卖酱油,可以说人艺就是我的救命稻草。”那时候的她没看过一场话剧,就是因为大院里的人跟她说北京人艺招生,不考唱只要说话就行,她觉得自己说话最在行就报考了。
“现在想想,就是从知道自己考上人艺的那一天开始,我变成了另一个人,北京人艺改变了我的一生。”宋丹丹说着说着就红了眼圈,“北京人艺对我而言,不是首都剧场,而是发掘培养我的那些人,是于是之,是蓝天野,是苏民老师……如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在了,我常会感觉我的北京人艺也快没有了!”
学员班的那些日子,对于宋丹丹弥足珍贵,整整38年了,她还记得当时考官们是如何把她逼哭的。坐在宋丹丹身边的蓝天野,是当年的考官之一,也正是逼哭她的人。蓝天野说,当时考试大家都看好宋丹丹,因为她很聪明,在三试时他还专门给她多加了一些考试内容,想看看她的反应,“虽然是为难了她,但也是为她好。”
当年受委屈的小姑娘,被于是之称为“小黄毛”的她,明年就要退休了。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人艺最珍贵的就是对人才的珍惜,最好的传统就是对知识的崇拜,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在这里都会得到重视,得到大家的爱。“我这一生犯过很多错,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在人艺,他们一直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我,让我一直能够葆有孩子的纯真。做演员只有一生都像孩子一样纯真,才能成为一个好艺术家。”
她还提醒年轻人,要会学习欣赏好东西,“当你学会赞美才能,赞美聪明的人,赞美好的作品,这些东西就会转到你的身上。”
仅仅是这样一番话,也许还不足以显示出宋丹丹对剧院后辈的拳拳之心,在随后的剧本朗读环节,她一句一句地给年轻人讲解、示范,就像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妈妈,耐心地一嘴一嘴地喂孩子,生怕他们吃得快了消化不了。
开场演员的旁白,只是剧本前面的一些胡同介绍,在真正的演出中并不会被念出来。但她提醒年轻演员,不能毫无节奏地念出来,“你得知道你要告诉观众什么,把气沉下来,就像说话,而不是像朗诵那样。”
宋丹丹在《窝头会馆》里饰演的角色叫田翠兰,当年轻演员念了一段田翠兰喊孩子的台词后,被宋丹丹叫停。她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北京,那时人们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稍远距离的沟通全都靠喊,借此启发年轻人这段戏应该怎么演。
大家都觉得宋丹丹演的田翠兰好看、形象,但听到她的讲解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她说,剧作家每一句话都是有含义的,“刘恒写这个剧本,光人物小传就写了二十多万字,人物所有的词儿,每一个字都是深思熟虑写出来的,都是有用的,所以每句话都不能随便秃噜过去。”
“演戏就是说话,人们靠说话了解你,台词和表演不能分开,所以你们演戏的时候要真的像人说话一样,每句话都要带有人物的内心。”她示范着田翠兰几句很家常的唠叨,为年轻人剖解其中所包含的对孩子满腔的爱。原本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在她的演绎下则有了丰富的含义,田翠兰这个人物也显得饱满而立体。
平时大家都习惯了宋丹丹嘻嘻哈哈的样子,可她说起表演来还真是个好老师。虽然现场的年轻人大多数她都不太熟悉,甚至从没有见过,可是依然把几十年舞台上摸爬滚打积累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让人都舍不得漏听一句话。(本报记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