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
颇有人气的东莞非遗墟市
工作重点
◆ 创建非遗墟市泛大湾区城际联盟。
◆ 将颁布《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 建立和完善市、镇、村“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
◆ 继续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 加大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力度。
“我是东莞非遗传承人,我志愿守护东莞历史文脉,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努力奋斗。”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会上,45名师生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带领下,用铿锵语言宣誓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表示,2018年,东莞在非遗保护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3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完成63场“非遗进校园”活动,40万名学生受益;举办70多场东莞非遗墟市,打通了非遗产品走向市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此外,东莞有11个非遗项目入驻商贸体,18个腊味品牌亮相东莞第二届腊味节。
当前,广东省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提高站位,对接大湾区建设,开创非遗保护工作新局面是今年东莞非遗工作的重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陆世强表示,要提高站位,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城市定位中充分认识非遗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扩大交流合作、跨界融合发展、借助高科技手段、加强非遗理论研究等措施,深化非遗保护工作内涵、提升非遗保护工作品质,为开创非遗保护工作新局面、建设文化引领型城市而努力。
在非遗墟市的基础上创建非遗墟市泛大湾区城际联盟,将是今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最大的亮点。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东莞市政府大湾区发展规划,成为东莞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大湾区城市文化大融合的有力抓手。黄晓丽表示,今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将加大品牌活动策划力度,强化大湾区特色。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通过研学旅行的形式与大湾区城市合作建立基地,形成大湾区城市“非遗进校园”交流机制。东莞第三届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将邀请港澳等地高校师生和设计师参与,逐步办成大湾区城市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第三届东莞腊味节也将邀请大湾区城市著名腊味品牌参与。
东莞今年将颁布《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这将是东莞非遗保护的第一个行政法规文件,经过5年的修改打磨,已经基本完成审核报送程序,即将印发,为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东莞还将邀请专家对各级非遗工作负责人、专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培训。
同时,建立和完善市、镇、村“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是今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的另一亮点。东莞将从项目申报、经费安排、人员安排、活动策划等方面开启市、镇、村三级互动保护新局面,进一步加大与旅游、体育、创意设计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力度,强化都市色彩。如策划完善非遗旅游线路从强化线路特色、丰富线路内涵入手;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结合,举办非遗研学活动;联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策划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造物节等。
2019年,东莞将继续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将联合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建立传承人健康档案,每年为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体检。同时,增加传承人传承补贴,鼓励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补贴将提高到1万元,并督促镇、村两级建立非遗传承人补贴制度。此外,还将采取代表性传承人专业培训、城际交流学习和高校联合培训等方式,加强传承人学习培训工作。
为推动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和健康发展,东莞将加大非遗保护体系建设力度。除做好各项申报工作外,东莞还将切实发挥好非遗工作站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枢纽作用,做好非遗项目图典编辑和出版工作,力争今年底出版新版《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为讲好东莞非遗故事,东莞将举办非遗故事大赛,并完成20个非遗项目的口述拍摄工作,进行线上推广。(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