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多瑞 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三觉艺术馆馆长,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顾问,中山市中华诗词楹联学会艺术顾问。
独立清波
群山常伴
赵多瑞五岁起研习中国传统书画,成绩斐然。善隶书、草书,国画以山水、花鸟见长。篆刻自成风格,兼擅诗词联语。曾在“书圣杯”等国内外重大书画比赛中获奖,书法作品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正书展,先后多次在广东画院、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南沙国际美术馆等处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作品备受收藏家关注。
今年10月24日,赵多瑞个人书画展即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展出。就此,他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中国画,要表达的是人的内在
羊城晚报:本次赴联合国的展览选取了什么作品?是怎么考虑的?
赵多瑞:本次赴联合国展出的作品是中国画与书法。作品以山水画为主,花鸟、书法为辅。因考虑到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或理解未必足够,这次展览我所选取的作品,融入了一点西方绘画的题材与创作元素,适当地画些国际知名景点。实际上,山水画主要表现的是山形地貌,再结合当地的人文元素。我觉得,画面的内容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手法。
我个人认为,西洋画是做加法,而我们中国画是做减法。西洋画时间花得越多越说明有功力,有深入刻画的东西。我们中国画是对生活、对自然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写心、传情、达意的表现技能。西洋画要的是表面的视觉效果,而中国画只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我们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内涵,是人的内在,让观众看到的是人而不是画。很多高层次艺术家的作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的修为、文化、认知和品位。
中国画还要求“诗书画印”四全。一幅好的国画作品如果题款与内容毫不相干,或者题意直白庸俗,体现不了文化内涵,也降低了画的品位。一幅作品的题款内容、字体,甚至题款的风格都要和作品风格相吻合,这都是学问。
过去的中国贫穷落后,我们想出去,人家不接受;如今的中国发展迅速,日益强大, 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不断上升, 现在走出去,普遍会获得各国的接受与认可。过去,在国际艺术市场特别是大型的拍卖会上,中国画是不吃香的,现在不同了。从这一点来讲,国力带动了艺术的价值。如果我们不搞改革开放,我们不走出去,在国际上的地位就上升不了。艺术、文化、国力、经济,这都是要综合评定的。你文化再高,经济不行,国力不强,人家瞧不起你,出去人家也不接受。
中国的艺术、文化,都在吸收、完善中强大起来
羊城晚报: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在不断革新。您如何评价这个过程?
赵多瑞:我们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清初画家石涛说的。我们要表现的是时代,在时代中去体现自我。洋为中用,是把西方绘画中好的东西借鉴过来,最终表现出来的还是中国本土文化。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画家,借鉴过头,作品完全失去了中国画的特色,本末倒置, 搞得不伦不类,拿的是宣纸,用的是毛笔,画出来的是西洋画,这就是定位不清晰。只有把外国好的东西吸取过来,才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像西洋画里面的透视学、解剖学、光学与色彩学等等都运用进来,我们的绘画也讲究质感、立体感、空间感、冷色调、暖色调了。由此可见, 我们中国的艺术乃至整个文化层面,都在吸收、完善的过程中一天天强大起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先制造矛盾,再用艺术化解矛盾
羊城晚报: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千年,今天的艺术家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时代特征?从这方面来说,您在创作方面有什么心得或者见解?
赵多瑞:我还是要借助石涛说的那句话,“笔墨当随时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与时俱进。要合乎国情,合乎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学习古人,是为了把古人好的东西学到手。最终我们要表现的是时代,而不是我们又回到了传统。有很多人学古人自己成了古人。
创作就是集众家之长,归于一起再形成自我。我一贯主张:“临时无我,创时无他”。我在学别人的时候,不把自己的观点加进去,就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地学,这才能学到东西。我在创的时候,要让别人看不出我是学谁的。这就好比蜜蜂采的是百花粉,采粉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它不是目的,目的是酿出蜜来。光采粉不酿蜜是没有意义的,我学习这么多家,最后创作若体现不出自我,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诗书画印,这些都属于艺术范畴。它里面既有相关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善于把这些都综合到一起。我写字里面不仅仅只有书法,还有篆刻、音乐、武术,都融合到了一起。在我的书画创作中,始终追寻着动态平衡和差量平衡。平衡是需要的,但要在变化中体现。和谐是需要的,但是我先制造不和谐,通过手法在不和谐中创造和谐。先给自己制造矛盾,然后再化解矛盾。这就看起来比较耐人寻味了,不是那种平铺直叙。
艺术要以文化作为铺垫
羊城晚报:今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赵多瑞: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法上的一种表现, 它也需要文化。有的画家文化不高,但也画得不错,这样画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最终的提高是靠学养和悟力。画得比真的还像,临摹临得跟王羲之一模一样,这是技术,而不是艺术。艺术是表现,技术能够翻版、克隆,这两者是不同的。
还有,在公共场所出现的很多都是实用文字,就是实用书法。实用书法也可叫做工笔书法。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纯艺术创作的,叫做意笔书法。他表达的是一种风格, 一种技能,一种境界,这才有真正的艺术高度。有很多画家画什么像什么,而恰恰高的艺术境界,不是画什么像什么,是画得既像又不像。齐白石讲得好,“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艺术的发展、繁荣造就了很多名家、大家,也出现了一小部分人,扭曲文化,搞一些世俗江湖。明明写字是修心养性的,他写字又蹦又跳,这是文化界的一些渣滓。艺术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让人们敬仰的文化,一种让我们骄傲的文化。但有些人却拿着这个来赚钱,招摇撞骗。艺术一定要以文化作为铺垫, 画画的人不看书,不去研究中国的历史,不去研究历代的画论、书论,怎么能够提高呢?
羊城晚报:您从安徽到广州已经25年,您如何看待两地之间的书画艺术发展?
赵多瑞:两者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安徽以新安画派为最主要的标志。广东的则是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有非常强的艺术风格,笔墨比较有吸引力,画里面的功夫比较扎实,而且融入了水彩西画的一些东西,比如渲染、撞粉,都是很明显的特色。广东过去出了不少名家,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未必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岭南画派,但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家。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都忙着去抓经济,那时候文化这一块不是特别活跃,甚至相对保守一点。现在不同了,不但是经济大省,还是文化大省、艺术大省。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所以要有一颗善学的心。来到广东之前,接触的都是北派艺术,过来以后我觉得这边很适合我。来到南方,对我的艺术而言,是南北结合,我觉得这边的艺术天地更加广阔。以书画怡心,以笔墨结缘,这才是我真正来到南方的目的。来到广东,一直都在各个地方教写字教画画。我研究画画是让自己开心,自己开心的同时也能把美带给别人。艺术教育是为了把自己的研究奉献给更多的人。广东艺术的繁荣那是必然的。(朱绍杰 王子昂)